下载
APP

文应龙

深圳头条
认证编辑 10951 作品 | 1863万+ 阅读

热活量

1547

支持量

0

转发量

2

浏览量

1447
距活动结束:
112: 30: 12
全球金牌诗歌争霸赛

典范苏东坡 

    文/文应龙

  

  君子是中华文化几千年最完美的人格,自古以来,君子都是我华夏文明血脉中最优秀的基因,被古籍和圣人们所推崇。

《易经》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诗经》曰,“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论语》曰,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君子怀德,小人怀土” 。

《孟子》曰,“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

——————

  什么是君子?君子的标准是什么?怎样才能成为君子?若求答案,恐怕谁也答不上,但若说苏东坡,相信自宋以来大家都会认同他是千古君子之典范。

.

一、东坡君子义薄云天

  苏东坡人格魅力之大,整个宋朝鲜有人及,上自皇室天子和皇后,下至门生、僧人、道士和黎民百姓,无不被其征服,各个层面都有他大量的粉丝。他的无限魅力,始于才华,久于人品,终于情义。可以说,苏东坡一生都沉浸在情感的世界里回味着,追寻着,煎熬着,享受着。其中最深远、最珍贵的情感有三种。


  一是生死相依的夫妻情缘。作为男人,苏东坡是幸运的,他一生先后经历了三段深厚的男女情缘,每一个女人都懂他,爱他,敬他,放任他,不管顺境还是逆境,都跟随着他,陪伴着他。三个女人虽不相同,但苏东坡给予了她们同样的尊重、关爱、感恩与思念。他又是不幸的,他目睹了三个心爱的女人先后离他而去,给他带来了无限的孤寂与伤痛。


  苏东坡的结发妻子叫王弗,出生书香门第,知书达理,美丽动人,夫妻同声相应,同气相怜,恩爱之深让无数人羡慕。不幸的是,王弗在26岁最美的年华因病早逝。她的离世,让苏东坡悲痛万分,久久不能忘记。十年后他写下了千古绝唱《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这是苏东坡作为豪放派词人写就的不多的婉约之作,字里行间对王弗的哀婉思念之情如痴如梦,如泣如诉,感动天地。正所谓“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我们无限感慨,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时。


  苏东坡的继室王闰之,是王弗的堂妹,虽读书不多,但通情达理,善解人意,种菜做饭酿酒是行家里手,照顾苏东坡25个年头,是苏东坡生活的依靠,岁月的伙伴。在苏东坡58岁的时候,她离开了人世,她的灵柩停厝在京西的一座寺院里,一直停到十年以后,苏东坡的弟弟苏辙才将她的遗骸和离世三年的丈夫埋在一个普通的坟墓里。生则同室,死则同穴,他们俩是最长久的夫妻。


  朝云是苏东坡的侍妾,也是他的知己,她聪明伶俐,惹人喜欢,他们的年龄虽然相差20几岁,但心灵没有一点距离,她是苏东坡一生中最懂他的女人。苏东坡被流放到岭南的艰难时光,因为有她的照顾与陪伴,苏东坡不仅消除了不适与落寞,反倒有几分身在田园的快活。遗憾的是,苏东坡人生最凄苦的时刻来临之际,她在岭南被疟疾夺去了生命,她无法给远去海南的苏东坡送去往日的温柔与体贴。从此,苏东坡的身边再也没有女人的身姿。我终于明白了,“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不是誓言,而是最美的选择,天赐的情缘。

  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妻最是大丈夫。


  第二是血浓于水的兄弟情感。苏东坡的弟弟叫苏辙,字子由,小东坡3岁,他们俩是中国历史上广为传颂的昆仲。兄弟俩自小命运相连,同室刻苦攻读,一起进京赶考,均高中进士,且同朝为官;他们志趣相同,政见一致,都为官清廉,为人正直;他们的成就也同样相得益彰,辉映古今,“唐宋八大家”的文坛地位,翰林院大学士的仕途巅峰,救世济民的历史功绩,足以让他们名扬千古。


  兄弟俩情深似海,一生相依,他们相互信任,肝胆相照,互为知己。苏东坡在人生艰难的时刻,无数次把子孙托付给子由照顾,子由毫不推辞,视为子嗣;苏东坡在穷得揭不开锅时,每每都能得到子由的接济。无论相隔多远,兄弟俩都不绝书信往来,互通信息,互诉衷肠,相互照应,相互鼓励。流放时,那是无声的陪伴;思念时,却成了穿越千山万水的联欢。“岂曰无衣,与子同裘。”

人生得一兄弟足矣,斯世当以日月视之。


  第三是真挚不渝的朋友情义。苏东坡的朋友圈就是一个浩大无比的星系,政坛上有司马光、欧阳修、范纯仁、范镇、富弼等宰相级的人物,文艺圈里有秦观、黄庭坚、张耒、米芾、李少麟等大家,江湖圈里有和尚佛印、僧人参寥、道士吴复古等云游四海的奇人,生活圈有陈慥、钱世雄、马得梦等一生的知己或随从。


  苏东坡的朋友不受时空、年龄、职业和地位的限制,他在哪里,朋友就出现哪里。在“贫居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的世道里,苏东坡告诉我们,人间自有真情在,他人生的字典里没有势利。在苏东坡被贬的岁月里,都有朋友跋山涉水去看他,陪他,或者派人送粮送酒给他,抽不出身亲往的,就千里驰书说说心里话。令人感喟的是,苏东坡不管被贬到哪里,哪里都能交上新的朋友,当地的名士会慕名而聚,当地的父母官也会前去看望,并提供生活的方便。1094年,苏东坡谪居惠州,周边六个州府的太守,一个不拉的前去拜晤,似乎来的不是贬官,倒更像钦差。尽管这有被连累的风险,他们倒相拥得坦然,莫非被苏东坡连累也是一种莫大的荣幸?

真正的情义不是在高位时的杯觥交错,而是失意时的相沫以濡,守望相助。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

二、 “和而不同,周而不比” 的君子胸怀

  司马光与苏东坡是宋朝的两座高山,从江湖地位上讲,一个是史界泰斗,老牌政治家;一个是文坛领袖,朝野炙手可热的人物。从人品讲,都耿直刚正,清廉朴实,道德高尚。两人对待王安石变法,也是惊人的一致,那就是旗帜鲜明的反对,且终身不渝,他们都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司马光与苏东坡有师生之礼,苏东坡参加宋朝最高级别的制科考试时,司马光是考官,加上司马光与苏东坡的父亲苏洵是同僚,他们彼此虽相隔20岁,情感却非同一般。但情感并不能消弭他们的分歧,苏东坡无法接受司马光后来的“世故”,当苏东坡继续站在反对变法第一线时,司马光退居修书不言政事,让苏东坡诧异,并写信奚落他,说先生你受百姓拥护期待,现在却装聋作哑。苏东坡也曾经因政见不同向司马光发难,司马光从不争辩,也不改己见,苏东坡生气地称其为“司马牛”,司马光笑言“谢谢了!” 师生既亲密又有距离,既相惜又不依附的关系,值得玩味,这种相互独立的人格让人充满着敬意。


  苏东坡一生中蒙受的最大冤屈是“乌台诗案”,他的政敌挖空心思从他的诗文中找到了他“包藏祸心,毁谤朝政”的证据,他被下狱,很多朋友也受到连累。这是苏东坡讥讽时弊,爱发牢骚应得的福利,只可惜“城门失火,殃及池鱼”,但没人后悔交友不慎,真的也不是苏东坡的错。虽然他的朋友和门生遍布天下,但哥们归哥们,只谈情谊;师生归师生,不言时弊。他们之间只有志同道合,没有党同伐异,这些人无需在政治上跟苏东坡亦步亦趋,同落同起。苏东坡的骨子里滋长着朴素的民主与开放的思想,他不会拿自己的观点向门生拉赞助,也不会拿个人的政见向朋友抛媚眼。在他的世界里,君子之交淡如水,举杯饮酒,乐的是知己相逢;邀月赋诗,难得有闲情逸致。


  即便是与情同手足、知根知底的弟弟,他也在许多方面与其保持一定的距离。他们各自的性情大不相同,子由性格沉稳实际,冷静平和,为人拘谨寡言,处事圆通,不较劲,不冒进。而苏东坡则轻快、开阔、好辩、天真,谈论问题,发表见解,不看对象,不计后果。他们兄弟的生活方式差别很大,子由一生相对顺畅,生活条件比较优裕,对生活的要求也比较高,粗茶淡饭难于下咽,而苏东坡一生大半辈子是在半饥半饱中度过。他们在政治上有更强的独立性,彼此不同谋,不结党,不合力,光明磊落,坦坦荡荡。他们同朝为官几十年,很少同起落,共进退,各自的政治生涯极少有相同的轨迹。

  苏东坡是一座高山,虽仰慕者甚众,但一直孤傲地耸立在云际里。

.

  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君子风骨

古代文人中,陶渊明是苏东坡最欣赏、最羡慕的人,苏东坡的人生态度与生活方式,深深地打上了陶渊明的烙印,陶渊明“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的士大夫人格,也成了苏东坡一生的写照。

哲宗元祐元年(1086年),离开东京15年的苏东坡风光返京,职位连升几级,最高至翰林院大学士,达到了人生政治的巅峰。他的家眷也随他“从农村包围城市”,开始享受京都的生活,他们居于“雕车竞驻于天街,宝马争驰于御路,金翠耀目,罗绮飘香”这么奢华的闹市,颇有几分害怕和不适。苏东坡一生不以富贵为荣,在他眼中“富贵于我如浮云”。在京城他选择的不是权力,而是与职位相称的责任与担当,当他的政治理想不能实现,对京城的官场深表失望的时候,他绝不留恋,会毅然选择去京还乡,他从不厌倦过平民百姓的日子。


  像苏东坡这等能力和名望的人,流落穷乡僻壤,要为生计而操劳,甚至要亲自种菜、盖房,简直不可思议。细细想来,倒也在理,他始终秉持着知识分子的节操与高傲,从不趋炎附势,委曲求全。他就是“一头犟驴”,明明在屋檐下,也不愿低下高贵的头颅。虽然他一生流浪地球,中国最贫穷、最偏远的地方,都留下了他不屈的身影,但他有“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骨气,也有“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的淡然与坚定。


  以人品论,在整个官场之中,苏东坡是高山巍峨般存在,在当时朋党盛行的政治生态里,显得格外刺眼。于是,他招致了终宋朝一代也无法超越的嫉妒、诽谤、诬陷与迫害,苏东坡最厌恶尔虞我诈,争权夺利,但他几乎一生都身不由己地深陷权力的争斗和朋党的倾轧之中,他从政的大部分时间里都受到了政敌的追杀。苏东坡不喜欢政客,但他有直面政客的勇气;他不屑争斗,但在斗争面前他绝不妥协。于逆境中,他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豪迈;在流亡的路上,他坦然面对前程,对人生他有着哲学家般的理性,“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自宋以后,人们之所以喜欢苏东坡的模样,那是因为他乐观豁达的性情,正气凛然的力量,以及根植于中国知识分子精神深处的铮铮风骨。

.

  四、以德报怨的君子度量

  苏东坡才华横溢在宋朝无人出其右,他的命运的坎坷也算是独一无二的存在,一生被流放多次,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其中时间较长的就有三次,一次是王安石所致,另两次是章惇所赐。


  若论历史地位,王安石与苏东坡是同一级别的存在,他是一个失败的改革者,也是一个名垂史册的政治家。王安石天生是为政治而生的,能几十年隐忍,也能一朝喷薄而出,蛰伏时,平静如水;爆发时,惊天动地。王安石是职业的政治操盘手,他的政治嗅觉格外敏感,政治信念异常坚定,政治手段更是霹雳威猛, “顺之者昌,逆之者亡”。


  1069年,王安石以非凡的勇气,开始了一场旨在富国强兵的深刻变革,这就是熙宁变法。熙宁变法是王安石一生最大的政治财富,它奠定了王安石在中国历史上的杰出政治家地位。因为变法内容颇多争议,变法的结果也存在可以预知的风险,所以招致了老臣贤士一边倒的反对,王安石一不做二不休,将他们统统赶出朝廷。苏东坡也有些不识时务,屡屡上书皇帝,力陈变法危害,他也被皇帝下放到了杭州。


  王安石可谓苏东坡人生路上的障碍与苦手。他听闻苏东坡在西子湖畔过得很潇洒,便以阻挠变法为由收拾他,于是苏东坡被贬谪黄州。而后,王安石及其党羽数次要置苏东坡于死地,好在神宗皇帝宅心仁厚,方保生命无虞。无奈政治的舞台风云变幻,你方唱罢我登场,后来王安石变法失败,他也离开了宰相官邸,寓居南京,而苏东坡不久奉诏入京。他在返京路过南京时,不计前嫌,特意去看望王安石,王安石已经是一个疲惫颓唐的老人,苏东坡与他讨论诗歌和佛经多日,俨然久别重逢的知己,竟忘了他给自己带来的十几年人生的低谷与青春的迟暮。


  章惇也是宋朝的一个牛人,由内而外,与众不同,他出身名门,长相俊朗,风度翩翩。读书的时候,就是学霸,入仕以后,他很强势,作风雷厉风行,对政敌残酷无情。元佑八年(1093年),章惇拜相执政,他严刑峻法,控制言论,贬斥旧党,元祐时代反对变法的诸臣,统统被他赶到天南地北。苏东坡也未能幸免,先被流放到岭南三年,慢慢习惯了那里的生活后,又被投放到更偏远恶劣的海南儋州,历经了一生最灰暗的时光,几乎是九死一生。


  说来不敢相信,章惇与苏东坡曾经是铁哥们,小时候他们经常泡在一起,从政的前期也彼此维护,惺惺相惜。他们两人偶尔也会结伴而行,有一次,他们一起出去游玩,走到一个深潭边,下面是万仞绝壁,章惇让苏东坡在绝壁上题字,苏东坡望而生畏,章惇淡定地抓住一根蔓藤,在绝壁上写下“苏轼章惇到此一游”。苏东坡惊魂未定,心里暗暗思忖:这家伙连自己的命都不在惜,他日必能杀人。苏东坡做梦都没想到,他的预言果然成真,更想不到的是,这个曾经的朋友,竟是自己一生最大的噩梦!


  后来章惇也跌落政坛,被贬雷州,曾经无数个被他迫害过的人,无不斥其恶有恶报,只有苏东坡放下了恩怨。他对友人说,章子厚(即章惇)被流放雷州,我多少天都感到震惊和惋惜;章惇的儿子章援很担心苏东坡报复其父,苏东坡宽慰其说,“但已往者,更说何益?”在苏东坡眼里,好像一切都没有发生。


  苏东坡不是常人,他的心里装不下是非,更不记仇恨。他曾经对人说,人生本来不容易,何必把仇恨放在心里,对过往耿耿于怀,那是无能的表现。他的心透亮得像黄州的山泉水,他的胸襟就像儋州的海域一般宽广。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五、“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君子抱负

苏东坡若是生活在当代,他绝对是一个优秀的共产党员,他把范仲淹“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的思想,几乎升级到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境界。


  苏东坡做过很多地方的父母官,杭州是他主政最久的地方,在任上他为老百姓做了大量的实事,在杭州的城市记忆里,苏东坡无疑是前无古人,后少来着的存在。西湖的苏堤,柳树成荫,风景如画,那是杭州城市的名片,是苏东坡留给后人最美的回忆。这张名片是苏东坡在杭州太守任上兴修水利,规划城市留给杭州的文化遗产。苏东坡还着力治理钱塘江,疏浚大运河,极大地改善了杭州的交通状况。他的平民情结远远超越了当时士大夫的理解,他在杭州修建了历史上第一家“公立医院”;在因水灾引起严重饥荒时,他心如刀绞,寝食难安,不管别的州县如何隐瞒,也不顾朝廷政敌弹劾他谎报灾情,他多次上书朝廷赈济灾民,直至等到救灾物资发到了灾民的手里。他有一颗菩萨心肠,真的做到了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我猜想,如果苏东坡象王安石一样得到皇帝的鼎力支持,革除朝弊,摒弃党争,任人唯贤,合理征收农民税收,切实减轻农民不堪承受的负担,宋朝断不至于自王安石主政以后,贤能之士远离朝政,从善如流的朝廷从此鸦雀无声,整个国家积贫积弱,几十年光景便留下“靖康耻,犹未雪”的民族伤痛。

历史不容假设,尽管苏东坡有兼济天下的理想,但缺乏滋养他情怀的土壤,最终,他只能选择独善其身。


  事实上,在奢侈豪华的生活与简单质朴的生活之间,论幸福,并没有多大不同,苏东坡一生最自由、最轻松、最留恋的就是他被贬黄州那4年乡土生活。在那里,他过着自足自给,自由自在的日子,他在文章中写到:“某现在东坡种稻,劳苦之中亦自有其乐。有屋五间,果菜十数畦,桑百余本。身耕妻蚕,聊以卒岁也。”满足感与快乐感像稻谷蔬菜和果树桑蚕一般在他心中生长。


苏东坡在黄州这种解脱自由的生活,给了他亲近自然,欣赏江河的闲暇,引起了他精神上的变化,这种变化集中表现在他的写作上。在苏东坡完全松弛下来而精神安然自在之日,便是他写作激情如泉涌般迸发之时,这种状态下,他写下了四篇辉耀千古的不朽作品:一首词《念奴娇.赤壁怀古》,两篇月夜泛舟的前、后《赤壁赋》,还有一篇是《记承天寺夜游》。文以载道,诗以传情,这些绝世妙文把人在宇宙中之渺小的感觉表露无遗,把人在这个红尘生活里可以享受的大自然的恩赐展现得淋漓尽致。人若从宇宙中发生的变化来看,又何必让自己在苦苦追寻的路上如此艰辛?宇宙之中,物各有主,把不属于自己的据为己有,何其累也!


  苏东坡宽阔的胸怀,高雅的情趣,豁达从容的气度,大彻大悟的智慧,使他无论是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无论是飞黄腾达,还是穷途末路,都演绎出了精彩的人生。


  六、君子宠辱不惊

苏东坡在政治上属于大器晚成,与他学术上的少年得志,誉满朝野,形成极大的反差。苏东坡仕途最风光的时候是他年满49岁时,他由七品常州团练副使,在8个月之内就擢升为二品翰林院大学士,后来又分别担任过兵部尚书和礼部尚书等要职。苏东坡的时来运转,始于神宗驾崩,哲宗继位,那时的哲宗年仅九岁,由其奶奶高太后垂帘听政。却说北宋皇帝择偶着实眼力独到,皇后的整体水平令人称奇,终其一朝,除风流的徽宗和懦弱的钦宗外,历代皇后都聪明贤惠,识大体,明是非,辨忠奸。自汉唐以来,只有北宋的皇后们不为娘家人谋求官位,没有外戚之忧患,这确是宋朝的幸运。这种国运也惠及到了苏东坡,高太后对苏东坡极为欣赏,加之她一直对熙宁变法耿耿于怀,待其大权在握后,前朝老臣纷纷回京,苏东坡自然是近水楼台先得月,他的每一步升迁,都离不开高太后的信任与支持。


  苏东坡永远不是一个好的党人,也不是一个成熟的政治家,他过于孤高,非常人所及;也固执己见,不善妥协,树敌太多。苏东坡是个文人,既不会、也不爱玩政治游戏,尽管高太后对他无比的欣赏与信任,他并不以此为傲,作为自己的政治资本,打击政敌,谋求职位。凭他与皇家的过从甚密,只要肯玩政治把戏,有谋求宰相的野心,以他足够的聪明,他会轻而易举的拿到。但他不恃宠而骄,倘若如此,他就丧失了自己的本心。


  苏东坡始终坚持自己的政治主张,从不观言察色,左右逢源,也不唯唯诺诺,阿谀逢迎,他强烈的名士本色,成为朝廷的一股清流。他坦直无畏的言论,一往无前的行为,得罪了很多的既得利益者,他们容不得苏东坡的主张,更不能接受他动了自己的奶酪,于是,弹劾他的奏章雪片似的飞向皇宫。苏东坡并不意外,因为每一次回京,对他的欢迎,都是一连串的攻击批评之声,“聚蚊成雷,积羽成舟,寡不胜众也。”苏东坡虽不是认怂的主,但他并不想凭借自己的地位,依靠太后对自己的恩宠,与那些人短兵相接,针锋相对。那样,朝廷会闹得鸡犬不宁,定会辜负太后的厚望。


  他选择了全身而退。元祐四年(1089年),苏东坡不想再接受太后的荫庇,再三恳请下,他离开了京都这一险恶是非之地。他想,哪怕日子难一点,也比处在被嫉妒、被诬陷的环境里强。从此,终其一生他再也没有回到过汴京。


  在远离京城的日子,他并不感到落寞与失意,既然不以在位为荣,当然也就不以去职为辱。他从山水之间品悟“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成败皆付谈笑;他在荒芜之地寄望“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人生并不孤单。


  七、君子决不随波逐流

1069年的熙宁变法,是宋朝政治的分水岭。之前,政治清明,满朝能臣,举贤纳谏,言论兼听;而后,贤臣挂冠,佞臣滋生,同朝相杀,万马齐喑。熙宁变法也是苏东坡命运的转折点,他的一生主要做了两件大事,一件是作诗赋文,一件是反对变法,他跌宕起伏、进退沉浮的人生都与变法有关。


  熙宁变法的前期,朝中的前贤大儒如司马光、欧阳修、韩琦、富弼、吕公著等因无力反对而去职离朝,苏东坡以政坛的新兵留守京城。他虽初出茅庐,但已是名满朝野,更是博得了神宗的青睐,若是按兵不动,审时度势,必定前途无量。憾乎苏东坡投机的态度与能力与其学问相比差得太远,他愣是“揭竿而起”,向王安石开战,并向神宗引经据典力陈变法之弊,这简直就是抽圣上的脸!神宗虽惜其才,但“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 不识抬举的苏东坡就不出意外地被逐出了京城。


  苏东坡在太后垂帘听政的时候,得以大显身手,着力对朝中的积弊进行根治。他先把手术刀伸向“青苗法”,他认为这是熙宁变法中最恶的法,他举全力要废除“青

苏东坡在太后垂帘听政的时候,得以大显身手,着力对朝中的积弊进行根治。他先把手术刀伸向“青苗法”,他认为这是熙宁变法中最恶的法,他举全力要废除“青苗法”,为农民减轻负担,让国家得以安定;然后,他力争“广开言路”,改变前朝万马齐喑的局面;而后,他又提议改革朝廷的考试制度,他还单枪匹马,只身独自向朝廷之腐败无能进军------不成想,此时的苏东坡虽年近知天命,却依然沉不住气,一如年轻时勇敢、任性与倔强,真是“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苏东坡的情绪也带到了家庭,一天,一顿丰盛的晚餐后,他在屋子里扪腹而行,他问家中的女人他那便便大腹中装的是什么,一人习惯说“一肚子学问”,一人说“一肚子墨水”,最后,聪明的侍妾朝云说:“你是一肚子不合时宜”。这一语中的,苏东坡不知是忧是喜。


  政治的事,永远没有苏东坡天真的想法那么简单。他的不合时宜,激起了政敌的恐惧与仇视,他们一如既往对苏东坡进行诬陷、诽谤、攻击,弹劾的声音一浪高过一浪,尽管有高太后罩着,但终归不是他想过的日子。他对友人说,宁愿做“医卜执技之流,簿书奔走之吏”,也不愿在朝中任职。他还说君子如麟凤,难求而不易留养;小人则“易进如蛆蝇,腥膻所在,瞬息万千”。很有道理,人若不能与蛆蝇为伍,只有躲避。于是,他结束了短暂的辉煌,延续着他习惯的“处江湖之远”的日子。


  很多人都弄不明白,如苏东坡这等绝顶聪明的人,怎么那么容易被命运捉弄,其实,抛开所有的外部因素,真正决定了苏东坡命运的是他的性格。他的一首自嘲诗,是最好的注脚。“人家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惟愿我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寄望于后代,就预示着自己对“聪明”的痴心不改。如果苏东坡也能见风使舵、随波逐流,那怎能留下东坡居士的千秋美名?

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八、君子成人之美

  苏东坡一次对他弟弟说,“我上可以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儿。在我眼中天下没有一个不是好人。”苏东坡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在他的处世哲学里,没有以人为壑,只有成人之美。


  有一次,一个由乡间赴京城赶考的书生,拿着一封伪造的署名苏东坡的推介信,不慎露馅,以涉嫌欺诈而被捕。苏东坡念其求学不易,赴京赶考机会难得,不仅没有责备他,反而微微一笑,吩咐书记员撕掉假信,重新写了一封介绍信,并写上自己的大名,交给那个诚惶诚恐的书生带去。书生既诧异,又感动,参加考试后果然高中,返道时,给苏东坡写了封感恩戴德的信。苏东坡对这种奇遇甚是高兴,还请书生在家住上了几天。


  苏东坡在杭州做太守时,帮过一个债务缠身惹上了官司的年轻人。年轻人家里开了家扇子店,因家父新亡,留了一些债务,时年天阴多雨,扇子卖不出去,到期的债无法偿还,被吃了官司。苏东坡知晓了详情后,对那个年轻人说:把你的扇子都拿过来,我替你卖。那人赶紧回家,把扇子都搬来了,苏东坡拿起笔,在扇子题上诗,写上草书,画上枯树岩石,一个钟头功夫,单调的扇子增添了诗情画意。苏东坡对年轻人说,拿去还账吧。年轻人喜出望外,想不到会有这么好的运气,抱着扇子跑出了官厅。在当时,苏东坡的诗画是市场珍品,无数人出高价收藏。当杭州城听说太守大人画扇子卖,很快就抢购一空,年轻人不但还了债务,还有大把的结余,真是喜从天降。


  其实,类似的好事,苏东坡做过许多,他为歌姬写诗的故事,更是为人传诵。当年苏东坡离开黄州之际,其朋友备酒席为其饯行,席间一歌姬名曰李琪,美丽聪颖,冒昧请苏东坡为其作诗,苏东坡亦有兴致,欣然命笔:“东坡四年黄州住,何事无言及李琪。恰似西川杜工部,海棠虽好不吟诗。”李琪不胜欢喜,像杜甫这样的大诗人都不曾为美女吟诗,如今素昧平生的才子苏东坡竟为自己题诗,并把自己喻为海棠,那是何等的荣幸。从此,李琪成了一只金凤凰,从黄州飞到了汴京,一时风光无二。

苏东坡也从成人之美中美了自己,美了诗歌,从宋以来,900多年不曾褪色。


  如果我们能穿越时空的隧道,重新回到宋代,我们都会为苏东坡鸣不平,如他这般多才多艺,善良正直之人,怎么会命运多舛,屡遭贬降,忍辱负重?当我们真正读懂了苏东坡,其实他的内心并不像我们感觉的那么辛酸,他一生载歌载舞,把酒言欢,深得其乐,灾难来时,一笑置之。只因他的世界里满载的是山川风光之秀,月色朦胧之美,他的心中有诗词的豪迈,还有人性的阳光。





文应龙,男,在广东东莞和深圳等地多所大型民办学校做过校长,广东政治名师
个人海报 首页海报 报名参加
首页 记录 排行 详情
生成个人海报
点赞作品
观看15s视频完成点赞助力++,发现更多新奇特
让视频的内容成为话题,让品牌仿佛您身边的朋友
阅读 1447
点赞 0
更多
  • 广告
    评论 暂无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