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
APP

【名篇.文学艺术网玫瑰文学艺术】安岛佳作《有一种爱,流淌在血脉之中》入选了“名篇•金榜暖世文典杯”文学大赛

名人名家网
认证编辑 325 作品 | 317万+ 阅读

热活量

45060

支持量

34

转发量

635

浏览量

1.3万+
距活动结束:
112: 30: 12
“名篇•金榜暖世文典杯”文学大赛 “名篇•金榜暖世文典杯”文学大赛


images/2/2023/03/o7PvvbL7bjt1V1vFPwi5lQ58j6Pv66.jpg


编:铿锵玫瑰    编审:大宏


总编:阳光     图片来自网络


mmexport1676042644408.jpg


有一种爱,流淌在血脉之中

一一读《梦回青山》之感

文/安岛

主播:欢畅、淑声、小楷、玉蝴蝶


     在中国近代史上,活跃着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的名字叫知识青年,简称知青。

      那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全国近两千万城镇初高中毕业生(甚至小学毕业生),为了减轻城市就业压力,被敲锣打鼓地欢送到农村,边疆上山下乡插队落户,长达十余年之久。

      他们与共和国同龄,是年轻的共和国在苦难中崛起,在曲折坎坷中砥砺前行的亲历者,无私奉献者。

      那时的他们才十五六岁,正是人生最美好花季雨季,正是读书求学的黄金时期。但在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他们放下了心爱的课本,积极响应领袖的号召,满怀战天斗地的热情,义无反顾地奔赴到贫穷偏僻的农村,奔赴到人烟罕至的雨林边疆,用自己瘦弱的肩膀挑起了开荒种粮的重担,用对领袖和共产党的无限忠诚,对社会主义革命事业的无限信仰,撑起了共和国的脊梁。他们用自己的泪与汗,心与血;用自己的青春与才华,执着与坚强,书写了一部波澜壮阔的璀璨篇章。


images/2/2023/03/fKxIi4u7M9p4XnZ4ZP4474o1Cm1414.jpg


      斗转星移,日月如梭。当年那些朝气蓬勃的热血知青,如今都已两鬓堆霜。为了真实的再现那段刻骨铭心的历史,为了让勤劳俭朴,吃苦耐劳,坚韧不拔,奋勇向上的知青精神发扬光大,代代相传。他们以顽强的毅力和强烈的责任感,戴起老花镜,拿起生疏的笔墨,锲而不舍的撰文著书,并自费出版发行,填补了这段空白的文学史。

     元旦前夕,我收到了邵阳市知青文化研究会创始人龙国武先生送来的邵阳知青回忆录《梦回青山》。拜读之后,心潮起伏,感慨万千。

      《梦回青山》是由1965年下乡知青,娄底市政府原副秘书长兼驻京办主任,娄底市慈善志愿者协会会长,全国最美志愿者,中国好人朱鹏涛任编辑部主任(出资人);1968年下乡知青,《湖南知青纪念文集》《中国知青纪念文集》主编龙国武先生;1975年下乡知青,邵阳市政协研究室原主任,省作协会员陈建湘先生担任主编,共同编辑完成的。

       全书收录了邵阳市九县三区70多位知青作者70多篇回忆散文和20多首诗词,共42.8万字。这些诗文生动而形象地记叙了当年上山下乡时的真人真事,人物性格鲜明,栩栩如生,呼之欲出,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正如1965年下乡知青,邵阳市原副市长李兰君在序言中所写的那样:“回忆是一壶老酒,经历是一道下酒菜,二者混合下肚,爽心醉人。”品读之后,确实如饮陈年老酒,口齿留香,余味绕梁。总觉得有一种精神在感动着我,激励着我,总想把它们倾诉出来,于是便欣然令笔,写下了几点感受。


images/2/2023/03/aWHa0D4wN4Ma55dVV4MNnhdA5qNhda.jpg


     一,有一种爱,流淌血脉之中

      邵阳市4万多名知青,大多下放在远离市区的城步县,绥宁县山高林密,人烟稀少的苗瑶等少数民族山区。抬头就是山,出门就是沟坎,仿佛远离红尘,与世隔绝。从生产队到大队,公社,有的要在遮天蔽日的原始森林里翻山越岭,行走数十里。交通极其不便,物质非常匮乏,生活十分贫穷,一年四季大多以红薯包谷充饥。

     这里既是贫困县,又是革命老区,很多地方都留下红军长征时的足迹。陆定一的《老山界》就在这片与广西交界的大山里,是1934年12月,毛主席所在的中央红军突破湘江之后,翻越的第一座大山,沿途撒下了很多革命的火种。

      30多年后,这些纯朴善良的山民,又像当年对待红军那样对待毛主席派来知识青年。有的生产队长,大队支书主动腾出房间,把知青安置在自己家里,同吃同住,嘘寒问暖,像亲人一样关怀倍至。

      作者肖丁勤在《九年知青路,一生苗乡情》中写道:1963年10月10日,年仅16岁的李林森与12名稚气未脱的知青上山下乡来到城步苗族自治县最边远最贫困的清源公社。大队干部将他安置在自己的家里,视同儿子一样对待,每有好吃的必要劝菜,总要让他多吃点,她才心满意足。在这远离父母亲人的苗乡山区,让他感受到了浓浓的母爱与家的温暖。


images/2/2023/03/U10tI0q99Y3TS3M610S6S1q4j6Mzsj.jpeg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李林森也像对待自己的父母一样对待这些忠厚善良的父老乡亲。

      在担任记工员时,他公正公平,认真负责,一丝不苟。每天的工分及时登记入账,到了月底,他就爬山越岭,串门走户,挨家挨户的与社员核对工分数目,做到日清月结,准确无误。他起早贪黑,不辞劳苦,风雨无阻地奔走于村民家中。其间,不知跨过了多少条沟涧溪流;不知翻过了多少荒山野岭。仰望苍天,谁又能数得清他赶了多夜路,摔了多少次跤?叩问大地,谁又能分得清那一串串工分表格里浸透了他多少心血与汗滴?

     每当他看到村民那种信任和喜爱的目光时,自己那些奔波的艰辛,那些摔跤的伤痛,那些瀑雨灌顶,泥浆裹身,怪兽惊魂的惆怅……顿时烟消云散,心里比吃了蜜还甜。

      1969年冬,当村民得知李林森与林场女知青何日降恋爱准备结婚时,他们伸出援助之手,纷纷捐物捐工,短短几天时间就为这对知青夫妻修建了一栋崭新的梁木结构的新房。并为他们举行了一个隆重而简朴的婚礼,让这对新婚夫妻感动得热泪盈眶。

      1972年底,李林森招工回城后,仍然心系大山,恋恋不忘。想方设法,用各种形式来报答那些心爱的苗寨亲人。

      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李林森每年都要捎带一些有关科学种养的实用书籍,学生文具,以及糖果酒肉等礼品到清源去探望那里的亲人。

     1998年,他再次探访清源时,听说一个少年上学途经一处山涧木桥不慎失足落水摔伤。他非常心疼,立即自费修建了一座宽阔的预制板石桥,解除了学生及家长的后顾之忧。


images/2/2023/03/ybhgfbZd1Fh5Qrfz82344B3XgGfVqz.jpeg

      

2012年,他又在清源侯家田村的三岔路口,为过往乡亲修建了一座避风遮雨的凉亭,被村民亲切地命名为“林森亭”。

      再如1968年下乡知友伍其苏,1978年招工返城后兴办实业,小有成就,就慷慨解囊,倾情报答大山里的亲人。为下乡时的第二故乡绥宁县武阳公社大干大队修建公路捐献了近400吨水泥,为该大队第二生产队修建老年活动室捐赠现金10万元。

     在绥宁,城步的深山老林里,在山民与知青之间,像这种流淌在血脉中的大爱与亲情,像这种恩恩相报的感人故事,比比皆是,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

     知友何永成在《下乡二三事》里记载:一个秋日的下午,我们十几位知青在山坡上的红薯地里劳作,突然发现远处冒起了浓烟。我们立即以百米冲刺的速度,疾驰30余里,赶到临县的着火点,经过殊死的搏斗,山火终于扑灭了,装有1万多斤稻谷的粮仓保住了。但我们却衣衫褴褛,到处是火烧的破洞,头发眉毛烧得焦黄,脸上手上黑一块红一块,伤痕累累,双眼被烟火熏得通红,惨不忍睹,一个个累得瘫倒在地上,气喘吁吁。


images/2/2023/03/A5k5oQXnXNXoH56555xn5NN5tXYooh.jpg


      还有姚锡云的《重返丹口农村访亲人》,朱鹏涛的《往事如潮常入梦》,龙国武的《征战之地》,陈建湘的《致逝去的青春》,许厚文的《戊申三十年祭》,杨慰慈的《回望岩壁界》,李伦平的《我放神仙排》,赵河澄的《感恩云山》,伍其苏的《我的知青生活》等脍炙人口的佳作,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丰盈而鲜活了这一主题。

     “ 世界吻我以痛,我报世界以歌。”大山给予我爱,我报大山以恩。这种以爱报爱,以恩报恩的美德,如四季轮回,日月经天;如血脉奔涌,清泉潺潺,源远流长,经久不绝。


images/2/2023/03/SXvXbGXLpZxTXymaAyLNPKXSaXxRrB.jpg

images/2/2023/03/Z4999VCIFkic9f9sEeCVf9yECYf9cs.jpg

作者简介


images/2/2023/03/p8vJFIRGQTmDlq8jRDR888Q828NMT2.jpg

主播风采


images/2/2023/03/W0PkYC2YCpT8T98U02bZgKkFr05w8C.jpg

欢畅、小楷、玉蝴蝶、淑声


images/2/2023/03/OsVPsVo9Vi3WpPVPPg43otDOqXGo9I.jpgimages/2/2023/03/TUwmDj3R2jWAzZqDDAaii77rt3MDvM.jpg

个人海报 首页海报 报名参加
首页 记录 排行 详情
生成个人海报
点赞作品
观看15s视频完成点赞助力++,发现更多新奇特
让视频的内容成为话题,让品牌仿佛您身边的朋友
阅读 1.3万+
点赞 34
更多
  • 广告
    评论 暂无
    发表评论